新闻资讯

学者麦克法兰与赵鼎新对话:欣赏文明多样性,

日期:2025-10-23 09:34 浏览:
“我们就像一只被困在玻璃瓶里的苍蝇。”英国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艾伦·麦克法兰在其新书《宇宙学与现代世界》的序言中使用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著名比喻作为纲领性意象。 10月19日晚,80多岁、曾20次访问中国的英国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艾伦·麦克法兰和浙江大学教授赵鼎新,在北京诸圣书苑有声心灵阅读会上,以《重拾现代生活的精神地图》为题与读者聊天。什么是事件现场宇宙学?为什么我们对此视而不见?讨论一开始,《宇宙学与现代世界》译者秦雨辰就提出了主要问题:什么是宇宙学?它如何塑造文明?麦克法兰教授认为,所谓宇宙论是一套关于信仰、概念和假设的意识形态体系。它是在 t他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之于鱼、空气之于鸟一样。这是人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使用的基本心态。他引用明代洪应明《菜根谈》中的一句名言来清晰地描述这种惰性:“鱼在水中飞而忘却水;鸟在空中飞而不知有空气”。我们所生活的宇宙景象就像大气层一样。它高于托马斯·库恩提出的范式和福柯提到的认识论,是该学科所有理论的基本框架。 “范式”和“知识库”处理的是学术界相对具体、不太成熟的问题,而底层则是不同的具体理论。麦克法兰表示,他的新书试图让这种“看不见”的宇宙观变得“可见”,并解释我们今天的世界观是如何在历史上形成的。 “科斯莫罗《宇宙论与现代世界》,(英国)艾伦·麦克法兰着,秦宇辰译,中信出版社,2025年3月。中西宇宙观的重要对比是《宇宙论与现代世界》中最令人惊讶的部分之一。麦克法兰指出,西方思维模式根植于希腊逻辑,其核心是二元对立。例如,好与坏、黑与黑。 白,男与女,天堂与地狱,真与假。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构成了整个西方价值体系的基础。在艺术领域,自文艺复兴以来,绘画与诗歌被认为是独立甚至对立的领域,被称为“哑画”和“盲诗”。而中华文明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强调阴阳和和、万物互联。在赵 鼎新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发展出复杂的技术但中华文明早已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科学以归纳、分类为主要逻辑的道路。这种思维方式植根于周代早期思想,注重对复杂社会现象的一般认识。麦克法兰接着说,这种整体性和关联性的思维反映了前瞻性思维的本质。我们如何看待中国宇宙观在事件中的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演变与权力结构密切相关。麦克法兰提出了一个精辟的论点:意识形态体系的变化与权力关系密切相关。 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将中国视为理性治理的典范,并予以推崇。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西欧(特别是英国)获得绝对的技术和军事优势,这面鉴赏之镜突然倒塌了。 19世纪,从一个在西方看来,中国似乎正在迅速从“典范”文明沦为“停滞”、“落后”甚至“野蛮”文明。麦克法兰说,这种“帝国自豪感”一直是他所受教育的“隐含甚至明确”的一部分。当文明之间的权力关系平等时,时间概念不会发生重大变化。然而,当一方明显拥有权力时,该方就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对于中国一度被西方认为“落后”的原因,赵鼎新谈到了西方传教士刚接触中国时,耶稣会士与道明会、方济各会等教派的差异,即为了更好地传达上帝的福音,需要了解中国人的想法和中国人的知识体系。最终,认为无需过多适应中国文化的多米尼加人赢得了胜利。这也间接导致中国的形象被认为是不太先进的。汉西。然而,西方对中国的看法(从“模式”到“落后”)转变的一个主要推动力是欧洲本身通过工业革命和扩张取得了绝对的军事和经济优势。这种优势需要一种话语来证明它的合理性,从而将中国构建为“停滞的”他者。传教士之争只是这一伟大移情叙事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决定性因素。世界大战和技术革命下的生存危机 宇宙论的崩溃往往是剧烈而痛苦的。麦克法兰回忆起 20 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西方信仰体系造成的毁灭性打击。 19世纪末,西方坚信历史是一个线性发展过程,文明是梯子的阶梯,西方站在顶端并鼓励其他文明“攀登”。然而,1914年,这些自诩为“理性”、“优越”的民族陷入了长达四年的血腥屠杀,近千万人被杀害。 “我们真的理性吗?我们的信念已经完全破碎,”麦克法兰说。那些自称最先进的国家,实际上却以最野蛮的方式互相残杀。结果,他们的信仰体系崩溃了。社会科学也从进化论转向关注当前社会机制的功能主义。麦克法兰将我们所处的时代比作一场堪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巨变的技术革命: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社会、政治和经济。赵鼎新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是西方文明的转折点,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对西方文明的认识。梁启超、梁漱溟等人意识到西方文明并不是唯一的答案,开始重新审视西方文明的局限性,转向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寻找现代化的出路。这一反思打破了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单一想象,引起了不同学派的争论,包括学衡派的保守文化和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反思。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和变革,人们正在寻找一条基本的、独立的现代化道路。对话中最引起共鸣的部分是对现代人精神问题的讨论。他表示,他在中国的哔哩哔哩、小红书等平台上收到了大量年轻人的留言。他们表达了对工作、人生意义、幸福真谛的困惑和焦虑。 “这不仅仅是中国的现象,”他强调。 “西方的年轻人,尤其是美国的年轻人,正在经历更深层次的生存危机。他们不仅面临着生存危机,在对工作感到厌倦的同时,他们也开始怀疑制度本身,怀疑资本主义能否带来幸福,质疑宗教的意义。”在麦克法兰看来,中世纪确实是思想多元化,19世纪的印刷术促进了知识的传播,而今天的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算法却加剧了认知碎片化,制造了信息茧和对抗群体。两位学者讨论 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对社会共识的挑战,以及人工智能如何通过个人推荐强化用户现有信念,带来群体世界观的完全认可。他们还警告自我验证循环可能带来的社会两极分化的危险,并呼吁保持开放的心态来应对认知污染。艾伦·麦克法兰“未来是一首交响乐,而不是一首独奏曲” 分歧和冲突,未来的出路何在?麦克法兰说,有些人认为不同的文明最终会融合为一,但这就像一棵橡树希望长成一棵山毛榉一样。这是不可能的。他讲了两个充满东方智慧的寓言。一是树木的统一性:每条街道上都生长着不同的树木,一棵棵高大挺拔,共同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第二个是交响乐:管弦乐队中有钢琴、小提琴、鼓。它们各有不同,各司其职,但在一起却能奏出美妙和谐的乐章。他认为,未来的图景并不是一种文明覆盖另一种文明,而是像油和水一样,虽然很难结合,但却可以一起在一个容器中,形成一种“同而异”的交响状态。 “我们必须学会像交响乐一样欣赏文明的多样性。”他总结道:“差异不是班塔,而是创造力的源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